寫作之前應不應該有大綱? 我覺得要看個人。
我自己的經驗,早期很怕寫到最後會沒靈感、完結不了,所以會寫大綱,而且是很詳細的大綱; 但不知怎麼,把詳細的大綱寫完之後,好像把寫作的熱情一起給用掉了,最後就算看著大綱也沒有辦法重新找回創作衝動。
所以後來,我都不寫大綱。
這並非表示我對故事之後的內容一無所知,我有一些粗略的概念,知道大概的方向,只是不能百分之百的確定; 要一直到開始動筆寫的時候,當下的心情與想法結合早就有的方向,才決定作品的模樣。
甚至,同樣的一章,同樣的情節,如果在不同的時候寫,內容會不一樣,因為會受寫的當下的情況影響。
這樣做有其風險,因為寫第一章時不知道第二章是什麼,寫第二章時不知道第三章是什麼,感覺很不確定,就好像在黑暗中走鋼索一樣,不曉得成品看起來會不會太誇張? 會不會不合理? 會不會很蠢? 人家會不會看不懂自己想表達的東西?
但也有好處。因為就連作者本身都不知道下面會怎麼樣,讀者就更不可能猜到,有助於保持情節新鮮、增加看下去的動力。畢竟,好猜測的故事通常等於不好看的故事,就像一些千篇一律的電視劇,看頭知尾,沒有情節深度,沒有值得期待的轉折,看與不看都差不多…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小說是這樣。
以前用大綱寫作時,因為我很清楚下面的情節,所以當下的部分充滿了替下面情節開展的暗示,而聰明的讀者一看也能猜到之後發展,戲劇性的效果就不好; 現在我走一步看一步,寫了一篇不知道下一篇,出人意料的效果就好很多; 每次寫,都重新考量當前的局勢,看看怎麼發展比較合理,同時加入我所希望表現的內容,以便在符合真實性的同時,保持故事的主軸,這是我的辦法。
寫起來不知道故事會通往那裡,有時候結果會和預想的東西大相逕庭,但反正很帥!
說穿了還是得看個人,我不用大綱比較自在,你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