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歷史研究所的教授,他出過很多講歷史的書,也嘗試寫歷史小說,他說,小說寫起來最難的是人物,這個人在什麼情況會講什麼話、有什麼動作,屬於個人氣質的東西最難寫。
現在選一個你熟悉的歷史人物…諸葛亮好了,如果你要寫三顧茅廬的故事,以他為主角,你會寫嗎?
背景是已經固定了的,東漢末年,群雄逐鹿,民不聊生; 情節也是固定的,劉備極需人才,滿懷熱忱,下鄉拜訪; 人物也是固定的,主角是諸葛亮,配角劉備、諸葛亮的弟弟、諸葛家的童僕、關羽張飛…所有細節都不需要創造,純粹用來練習描述的功力,試試看。
注意,不要照抄三國演義喔! 那沒有意義,只是利用相同的情節,換一個視角,透過諸葛亮的眼睛來看事情(原文是透過劉備的角度)。
諸葛亮第一次聽到劉備來訪的消息,應該是他外出訪友回來,不妨從這開始:
“小童迎上,接過竹杖,恭敬道:「先生,前日午時有個自稱劉備的人來訪,說要見您,聽您不在,滿臉失望的回去了。與他同來的還有兩名漢子,一個臉黑,一個臉紅,您認識他們嗎?」
諸葛亮笑:「不認識。但我料他日後必再次來訪,屆時,你跟他說我又出門去了,且讓三弟去應對。」
小童奇道:「原來先生不認識那人。若是嫌煩,直接趕走便是,何須勞煩三先生?」
諸葛亮笑:「並非嫌煩,只是試探而已。」語罷,掀簾入房。小童原地苦思,仍不得解。”
這是我想像出來的場景。因為諸葛亮向來料事如神、胸有成竹,所以我想他第一次聽到劉備拜訪,應該不會太意外,他想必研究過天下情勢,知道劉備是誰,也知道他想幹什麼; 情緒是輕鬆愉快的,只準備測試一下劉備的誠意。至於小童,他沒有諸葛亮的學識,當然會對這樣的指示感到奇怪。
注意除了主角輕鬆愉快的氛圍之外,他的對話必須透露出他的自信和聰慧; 還有因為是有學問的古人,說話應該比較文言,簡潔有力,不能像現代人的用語; 再來就是場景,雖然這是很短的一篇,但是當他外出時拿竹杖,回家後掀起簾子,這些都是能夠增加時代氣氛的小細節。
一個人是自信還是不自信? 聰明還是不聰明? 個人特質非常重要,身為作者,你應該要把這人給旁人的感覺表現出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