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5-16 創作的社會責任




    小時候剛開始迷上小說,不管是金傭的武俠還是外國的龍槍、黑暗精靈遊俠崔斯特我都把它當成真實的故事來看。

    這大約是件很自然的事情,喜歡看電影的人不見得喜歡看幕後花絮: 看鋼鐵人、美國隊長或蜘蛛人敏捷的在大樓間跳躍移動很帥,但沒加電腦特效的吊鋼絲鏡頭就沒那麼有趣了潛意識裡,觀眾都把電影當成真的,儘管我們明知道那是假的。

    我記得曾經告訴自己: 雖然是假的,也是一種可能性嘛! 有可能某個宇宙,這些事情真的存在,所以閱讀小說也算是一種了解人性方式。

    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看科幻奇幻電影和小說,不過,自從開始寫小說之後,有些看法慢慢的改變了。並不是說現在就把那些都當成假的,而是更多時候,看的不是故事或影劇本身,而是看幕後作者和編劇的心態。

    就像一個好吃美食的人,以前什麼都愛、什麼都好,有一天開始會做菜,就變得挑嘴起來: 怎麼洋芋片沒辦法炸得像外面賣的鋁箔包一樣好吃? ? 根本不是本來的味道,其實都是化學調味料?! 為什麼自己橄欖油炒菜有油香,外面小吃店炒菜卻是油臭? 他們到底用的什麼油?

    在以前,看電影只覺得好看或不好看,現在看見的卻是另一種東西: 哦,這個導演將重點放在觀眾的腎上腺素,好多聲光效果爆破的場景; 那一個編劇將軸心放在男女之間相愛又不敢表白的感情

    人人做菜,各有巧妙不同,各有口味鹹淡; 藝術表演也是一樣,各有千秋,這都很好。但是有時候有些東西,就像外面小吃店用最廉價的油一樣,吃個幾次、甚至上百次都不會怎樣,但天天吃、年年吃,有可能會害人生病。有一些作品內涵不是很健康,過分強調暴力、血腥、色情或是功利、狡詐、扭曲的思考並不是所有作品都到了「看一次就會中毒發狂」的等級,但也不代表「天天看不會有事」。

    這些東西有些只是踩在可接受界線邊緣,不能靠法律來制止(由政府干涉藝術創作會造成另一種問題),只能由讀者觀眾自己來篩選。

    真實世界跟虛幻故事畢竟是分開的。我聽說有人看了恐怖小說,真的去「殺人改運」; 大陸在穿越故事風行的時候,曾有女孩自殺,以為「穿越回清朝」

    真實世界的運行方式複雜、神秘、牽涉極多; 身為作者,我們或許可以取一時之便,用自己的方式運作故事,但是請記得: 人們會當真。

    當然那是虛構、假的,讀者也知道,但不知怎麼,故事就是有潛移默化的力量。我在想,那個寫「殺人改運」的作者聽到新聞不知做何感想? 寫跳河穿越回清朝跟王爺談戀愛的人,是否會對女孩自殺感到一絲愧疚?

    不管虛幻與否,創作有社會責任在。尤其現在科技的進步發達讓真實和虛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,虛擬實境越來越真實,人們似乎越來越難以分辨現實和幻想的差別,因此,我們必須注意,且對自己的作品負責。


    套一句Google公司的座右銘: 不作惡。(Don’t be evil.)


上一篇          回目錄          下一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