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6-21 因果關係




    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的關係有很多種,而「因果關係」或許是寫故事時最常見、最好用的。

    因果關係很容易表達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,比方說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」,那麼故事裡作惡的人讓他不得善終,善良的人則得到意想不到的報償,你的訊息就傳遞出去了。或者,「好人不一定有好報,惡人不一定有惡報,這才是殘酷的現實」,無間道電影第一集就有這樣的味道,很有趣,不是嗎?

    利用因果關係,作者能夠讓讀者省思,同時也能夠連接故事前後發展,這是讓故事有意義的重要工具。

    這樣說吧,有些故事細碎零散,前一段主角在東邊冒險,後一段在西邊殺敵,結果東邊遇到的人事物和西邊遇到的毫不相干,故事就會不連貫; 可以把它寫成在東邊的冒險經驗如何改變了主角,致使他在西邊有完全不一樣的行為,造成完全不一樣的後果等等,就能夠使故事更有意義。注意到了嗎? 東邊的冒險經歷是「因」,西邊的行為改變是「果」,這個「果」是好是壞完全由作者決定,端看你想表達什麼。

    統計學上面,除了因果關係還有很多種相關,比方說字寫得乾淨整齊的小學生通常成績比較好,這不是說只要訓練他寫字寫得漂亮,其他科目(例如數學)的成績就會進步,而是當一個人比較有條理、學習能力比較成熟的時候,他傾向於寫出比較乾淨整齊的字,也傾向於有更好的課業表現,所以字寫得好不好和成績彼此相關,卻不是因果關係。

    我舉這例子是想說明,現實世界有各種各樣的關係,不一定都成因果(除非你從佛教的因果報應、輪迴轉世來看),今天我們在路上遇到的人,明天後天不見得會遇到,甚至未來一輩子也可能不再有交集; 但是在小說裡,為了抓住重點,也為了不要灌水,每一段經歷、每一個角色都應該要有意義,才能使情節緊湊。

    至少有名字的角色,既然你給他一個名字,有時還給了他外表身份的描寫,要讓他在故事裡有發揮的空間,至少讓他的行為與主線走向有某種因果關係,這樣才算有意義的角色; 如果不然,一個故事裡出場了很多角色,情節發展卻只有一、兩個有發揮作用,其他根本無關緊要,有和沒有都差不多,這個故事就會弱掉,好像掺了太多水的飲料一樣,淡而無味; 與其這樣,還不如減少角色人數,讓每一個有更高的參與度。


    因果關係是故事連結和理解的重要組成,它是串連情節、豐滿劇情的養料,想要寫好一個故事,一定要善用因果關係,不要讓每個情節各走各的; 否則就像一件衣服到處都是脫出的線頭一樣,每個線頭都是一個情節,作者應該要穿針引線,用名為「因果」的針,把它們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整合編織,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

上一篇          回目錄          下一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