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成故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尤其長篇小說。
既然需要不只一天,那麼在初始興奮退去之後,是應該要等待靈感再次降臨,還是強迫自己繼續寫下去?
我認為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。就我自己而言,上述兩種做法我都試過: 前者等到地老天荒,越是想要靈感越是沒有靈感,最後不了了之; 後者咬牙硬寫,原本應該很享受的寫作過程卻越來越痛苦,更糟的是作品寫出來越來越乏味,偶爾柳暗花明又一村,再次找到靈感,大部份時候卻根本是死巷子。
基本上,寫作應該是快樂的事; 如果你寫作不快樂,肯定那裡出了差錯。或許寫的東西不是真正想寫的、沒有對自己誠實; 或許是一心想要賺取名氣金錢、滿足成為作家的夢想,因而感覺不快。
寫作,應該是因為不得不寫,因為這故事不寫下來太可惜,而不是因為想當作家或賺錢。就像那些在網上分享同人故事的作者,他們只是「腦洞大開」,忍不住要把自己想的故事寫出來,自娛娛人,沒有其他現實的目的,所以總是快樂的。
不過同人故事很多無法完成,因為太隨心所欲,沒有一定的紀律,靈感找不到就等,等久了就拖,拖到後來就完成不了。
紀律是不是表示沒靈感也硬寫? 是也不是。如果你有正確的心態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,靈感基本上不會太遙遠; 紀律是在規定的時間尋找並寫出下一章,有時候找到的故事不像前幾章那麼令人滿意,那也無妨,過渡的章節本就會稍枯燥,只要別走錯方向,也不會枯燥到寫不下去。
這是為了調配時間,在固定的時限內完成作品。比方說幾天寫一篇、一篇多長…這是可以控制的,不需要完全依賴靈感的衝動,但也不是完全擺脫靈感。基本上,作者能夠控制的部份大概一半,另一半仍要神秘的靈感配合,你應該要尊重它,引導它,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恣意控制它,也不要受它隨性擺佈。
我一直認為寫故事是結合理性與感性的事,在各個方面都是這樣,如果說理性如同一個人的骨骼,感性就是血肉; 前者鋼硬不轉彎,提供框架,後者柔軟豐潤,使故事完整。紀律就是理性,因為有一定的堅持,可以讓作者在固定的時間完成作品; 靈感就是感性,它自由自在變化多端,但也要和理性結合才能夠完整成形。
沒有骨骼只有血肉,或沒有血肉只有骨骼,都不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