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11-6 一種觀點就是一個世界



    延續上一篇,來講講「世界」。

   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: 打開一本書,就好像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?

    為什麼不同小說可以讓人有不同的世界感? 「傲慢與偏見」裡面描述的西洋女性婚姻視角和「聊齋」裡面講的東方男性鄉野傳說完全不一樣,簡直像兩個不同的星球上發生的事,我指的不只是主題的差異,而是作品帶給人的想像和感覺,風味相差十萬八千里。

    同樣是小說,為什麼差這麼多? 除了文化因素、性別因素、主題因素之外,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,這使得每一個人看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感受,就算是來自同一家庭的兩兄弟,也可能活在不同的「世界」裡。

    這裡的「世界」指的是個人內心營造出來的世界,通常很容易被個人誤認為唯一的世界: 如果你只知道這一種世界,你就會把它和真實劃上等號。

    通常個人的世界不太重要,因為無論你怎麼想像,外在世界還是能用冷酷現實把你打醒; 問題是在小說的世界裡,作者的「世界」就是「現實」。

    我的意思是,就像上一篇講到要理解不同觀點一樣,要營造一個小說的氣氛,首先你要能夠知道那是怎麼樣的世界。一個生活在戰亂地區、朝不保夕的小孩,他的世界充滿求生、恐懼; 而一個生活在繁華地區充滿功課壓力的小孩,他的世界則是渴望朋友認同、想要獨立自由由這兩個角色構成的小說,透過他們眼睛看出來的世界味道完全不一樣,就好像同一幅畫的素描版本和馬賽克版本,就算畫的是同樣的東西,它的線條、它的光線,整個表現方式都不同。

    身為作者,你應該要把這種差異用文字表現出來。

    首先你得要觀察這種差異、體會這種差異,試著用不同觀點看世界,補充上一些實際資料,等到你覺得自己已經抓到主題了,就可以開始塑造。通常塑造都是透過角色的眼睛帶領讀者去體會這個世界,要做到這一點,你得要選擇一些能夠表現出這個世界氛圍的事件,藉由人們的反應來突顯這個世界的獨特之處; 有的人會花很多篇幅解釋這個世界,其實不必,用故事本身來展現更好。

    比方說,你可以寫很多句子從旁說明納粹集中營如何可怕,效果卻不如直接講一個囚犯每天做苦工、忍受侮辱饑寒、親眼目睹同伴無緣無故被槍決的故事震撼。

    事實上,我們全都生活在不同世界裡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、感受、注重的事情; 我們又都全活在相同的世界裡,因為所有人都生活在地球上,受一樣的地心引力、化學定律。

    站在文學的角度,這相同中的不同,你要能夠表現出來。


上一篇          回目錄          下一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