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小說有個很有趣的特性,就是受電視電影影響,文字描述方式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。
比方說,很多小說開頭是在描述視覺背景,像是:「藍綠色的草皮上,一片葉子滾動飄飛,落在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士身上…」就好像電影鏡頭從草地跟到騎士身上一樣; 而中國古典小說的開頭,比較多是:「王翰,湖南人,家居XX縣,清貧自守,事親至孝。一日,進京趕考…」起始講的是角色姓名籍貫,家庭狀況,甚至是品性,而不是視覺影像。
有趣的是,電影剛發明的時候,古老的影片表達方式受文學小說影響,有很多旁白,很多角色內心話,利用文字的方式激發觀眾的想像力,以補足影像表達的不足; 隨著時間演進,電影聲光效果和擬真程度越來越高,不再需要文字,而是用視覺聽覺的展現,現在反過來影響小說。
小說雖然是一種古老的娛樂,有用文字述說故事的方法,近年來卻變得很重視覺聽覺; 身為一名創作者,我認為回頭去讀一下古典的小說,了解一下過去說故事的模式,其實很有好處。古老的小說往往用字簡練,言簡意賅,能夠用很少的字詞描述出生動的場景,並留下讀者想像的空間,就好像水墨畫裡面的「留白」,古時候人故意留下空白,讓人自行想像,它講究的不是逼真,而是讓觀看者的想像力成為作品的一部份,使作品真正「活起來」,這跟西洋畫作中一定要畫滿、講究細致的方式是不同的。
我以前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,詳細不記得,大意是「聽得見的音樂很美,聽不見的更美; 看得見的景色很好,看不見的更好」,所謂「聽不見、看不見」指的是人類的想像力。身為作家,你的責任不在於詳細描述每一個場景、不在於用文字細數每一片鳥翼上的羽毛,而是該激發讀者的想像力,讓他們自己「看見」你所說的景像。
這需要一些練習,要有足夠的文字掌握力以及生活中的觀察,才能做到。
比方說,兩軍交戰,要怎麼描寫?
「右翼騎兵五千,左翼弓騎兵三千,中軍前排弓手八千,後方重步兵一萬」這樣寫數字很扎實,但好像不夠感性,沒有戰爭雄壯氣魄。
「只見旌旗蔽日,劍戟如林,鋼鐵的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,士兵們齊步前進,回應校尉的命令,一呼百應,聲迴千里。」這樣寫氣魄很夠,但實際士兵人數作者自己心裡還是要有底,免得最後結果不合邏輯。
「初,兩軍交戰,箭矢齊發,前軍失利,潰兵倒衝,馬嘶人喊,混亂無已;
XXX見狀,搶盾而上,大喊: “不想死的,隨我來!” 遂領軍殺出重圍…」這是模仿古典的寫法,很有動感,讓人彷彿聽見戰鬥的聲音。
這個部份我也還在研究。想讓自己的小說「活起來」,多參考一些名著的描寫方式,多看看別人的描寫方式和自己有什麼不同,總是好的。
我也喜歡看古典小說/散文。
回覆刪除其中穿過時間縱深的共鳴有時是難可言喻的…
年假真好,年節期間看得樂滋滋的。
是啊, 一部小說可以通過時間的考驗流傳下來總有原因.
刪除年假就是這樣用的! 哈哈!
有時看了電影而去追原劇小說,最後只想對小說ㄧ看再看,而對該影視失去興致,其原因或許即為此。
回覆刪除想像力的馳馳及融入,有著令人雋永再三的滋味。
沒錯, 每個人想像出的場景或許不同, 但正符合個人品味, 因此觸動最深.
刪除說到底, 想像力才是最好的媒介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