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來講一個小技巧: 音韻。
利用文字的音韻塑造氣氛,跟上一篇講的有點像: 短的字句音韻有力、充滿動感,長的字句音韻柔軟,適合愛情,但也不止於此。
看電影的時候,同一個畫面配上不同的音樂,給人的感覺可能完全不同; 利用滑稽的音樂暗示這很好笑,利用陰森的音樂暗示這很恐怖是電影慣用手法,這要如何運用到小說上呢?
「龍在山間飛舞,如海浪起伏,突然向上,衝破雲霄,又俯衝下來,貼地盤旋。」
「龍飛在山和山之間,一下往上一下往下,這邊轉轉又飛往那邊,從雲那裡穿進去又穿出來,幾乎撞到地又貼地平行。」
這兩段敘述差異在於,上文較簡練且有音韻,所以顯得文雅; 下文較口語又重複用詞,所以粗白。基本上,中文的使用藝術在於精煉,用字越少、意義越貼近,越好。這一點在古文詩句當中特別明顯,不管是唐詩宋詞元曲,出名的作品絕對是用字精準、沒有廢話。用音韻塑造文字的感覺,可以補敘述之不足。
寫小說固然不是寫散文或純文學,沒那麼多講究,還是要注意用字遣詞,才能讓人感同身受。音韻的最基本原則是讀起來不抝口,不會不通順或不好念; 讀者雖然不會拿小說起來朗誦,但人在閱讀心裡會念,抝口的東西不順,對激發讀者想像力不利。
以上說的是基本,接下來講進階:
「醉裡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絃翻塞外聲,沙場秋點兵。馬作的盧飛快,弓如霹靂弦驚。了卻君王天下事,贏得生前身後名,可憐白髮生!」(南宋.辛棄疾)
這是一首千年前的詩,描述沙場的滄桑雄壯,老年醉裡回想的淒涼,直到今日仍然為人欣賞。為什麼隔了一千年,我們仍然能夠欣賞到詩中的氣勢和悲傷呢?
除了詩句本身讀音絕對通順外,他也講到很多聲音,軍營中號角的聲音,五十絃塞外的聲音,弓的弦響…這些都助長了讀者的想像。一篇文字沒有配樂,可以自己配樂。不需要很多狀聲詞,只要講到什麼東西的聲音,再加上場景像是挑燈看劍、軍營、沙場點兵…
想像力就能補足一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