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7-27 暗示的力量



    前面我已經講過,與其細細描述每一個場景細節,不如讓讀者的想像力替你補上空缺。那麼,該如何使敘述「活過來」,激發人們的想像呢?

    基本上,這跟人如何體驗世界有關。我是說,雖然我們都覺得我們非常理性的看世界,實際上感情和固有的印象還是控制了我們的判斷。對文字來說,當看到「冬日」時,除了溫暖的太陽還感覺到冷颼颼的天氣; 當看到「夏日」時,除了豔陽還想到炙熱潮溼的氣候(如果你在台灣,夏天會讓你想到這些; 如果你在一些緯度較高的國家就不一樣了,這會依個人經驗而不同),每一個文詞除了本身的意義,還暗示某種東西,想要讓畫面活絡,就要善加利用隱藏的意涵。

    這需要較高的文字掌握力。現在來看看一個有趣的對比例子:

    (恐怖故事)幽靈般的薄霧靜靜飄在湖上,夜晚的天空沒有月光,森林中淒涼的蟲叫讓這死寂的湖泊像極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,唯一瞪著他的就是湖中他自己鬼魅般的模糊倒影。」

    (愛情故事)神秘的薄霧如同湖泊美麗的面紗,夜晚的天空藏起月亮,讓他們可以悄悄的緊握雙手,藏在寧靜的夜色裡; 森林中此起彼落的蟲叫是天然的樂章,柔軟的湖面映著他們的倒影,模模糊糊中,兩個影子依偎在一起。」

    注意到了嗎? 兩段敘述描寫的是差不多一樣的場景,一樣有霧、湖泊、森林、沒有月亮,但感覺差很多,為什麼?

    答案是暗示和引導。上篇作者利用「幽靈般、淒涼、死寂」等等字詞,引起讀者的幽暗想像; 下篇則使用「美麗、寧靜、樂章」等等,使讀者放鬆和感受愛情。同樣的畫面,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,人就是這麼主觀。

    完全沒有客觀場景描述也不好,那樣會太沒說服力; 就寫作技巧來說,因為人看世界常常是先有主觀再有客觀,也就是心中先有既定的想法,再把客觀看到的東西扭曲配合自己想像的解釋(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看見自己想看的東西,咳嗯!),所以在寫故事的時候,不妨先給讀者一個暗示,告訴他接下來是怎麼樣的氣氛,再開始講客觀物體場景:

    「殘酷。她瞪著他沒有表情的臉,不敢相信他提起行李箱,毫不在意的丟下孩子,開門就走出他們共同的家。」

    「不可思議。他仰起頭,看見天上燃燒羽翼的鳳凰,像一片火紅的雲朵般從一頭飛到另一頭。」

    開頭的評語「殘酷」和「不可思議」其實就是作者希望讀者感受到的,但光有暗示太單薄,要提供客觀的證據證明,以便讀者利用這客觀的場景,合理化並產生感受。這比直接告訴他們該怎麼想要來得好,因為直接講很生硬:

    「他殘酷的提起行李箱離開他們共同的家。」

    「他一臉不可思議的仰頭看著天上燃燒羽翼的鳳凰。」


    兩相比較,利用暗示的方式,加上客觀的描述,得到的畫面比較生動對吧?


上一篇          回目錄          下一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